火石红(瓷器火石红)

  

康熙"吹红釉"的正本清源

  亦称"雪花红"或"洒红"

  

  

  我曾写过一篇鉴赏文章《从中国颜色词文化简述康熙豇豆红釉瓷器与康熙豇豆红釉瓷器的鉴定》,文字提到“吹红釉“是康熙朝首创。成书于乾隆朝的"《南窑笔记》说:“吹青、吹红二种本朝所出”。其吹红即指豇豆红,因此人们在很长时间内都把洒蓝和豇豆红看成是清代康熙朝所创制的。事实上,这两个品种,都是仿宣之作"。(《中国陶瓷》冯先铭著)。

  冯先生的文字,有一点值得商榷,既"其吹红即指豇豆红,因此人们在很长时间内都把洒蓝和豇豆红看成是清代康熙朝所创制的。事实上,这两个品种,都是仿宣之作"。

  从康熙朝传世单色釉瓷器看,其实,豇豆红釉只可以说是"吹红"的一种,宣德有洒蓝传世,也见有豇豆红传世,但严格意义上的"吹红",既吹红釉,康熙朝以前没见过传世及出土,也没有记载。所以说,洒蓝是仿宣之作,可以成立,但严格意义上的"吹红",既吹红釉,的确是康熙朝首创。

  二十多年前,从德国市场收购到一个撇口茶杯,一个直口茶杯,皆为红釉。只有器底为白釉,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因为,身在国外,又没有资料可查,但从工艺,胎土、青花款,断为康熙红釉。以后,一直未见过此类红釉器皿,记忆中,还见过小盘,小碗,没见过超过十五公分的器皿。

  前些年,因读冯先铭先生的文字,忽然悟到,我手中早年收藏的这几件红釉器皿,是除豇豆红釉之外,其它采用吹釉工艺烧造出来的红釉器皿,当为严格意义上的“吹红“。因为其釉面及釉色特征,如“吹青“,又称“雪花蓝“,又称“洒蓝“,“吹红“也是如此,可称为"雪花红",又可称其为"洒红"。

  一直想写点文字,拖延至今。

  

  

  所见康熙“吹红“瓷器,釉厚而润,釉面凸凹不平,通透幽深,眼观泛一种油光,抚之手感亦光滑油润,似有一层油脂涂抹其上,釉水呈波浪状,明显凸凹不平,此系吹釉工艺之独特效果。已故文物专家冯先铭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陶瓷》上谈及"吹青",在这里可以借鉴:

  "从工艺上说,洒蓝并不是钴蓝釉,而是一种吹青料的品种。其制作过程是在胎体上以青料(钴料)吹施,然后上一层透明釉再高温烧成。由于吹青的效果不可能和浸釉或刷釉那样均匀,而必然有厚薄、深浅不同,呈如雪花的斑片,因此又有“雪花蓝”之称"。因此,"吹红"与"吹青"当为同一理,从所见康熙“吹红“传世器皿亦可证实此理。所以,釉面平滑者,绝非吹釉工艺所烧造,也绝非"吹红"。

  所见康熙吹红器皿,放大镜下,釉下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呈不规则分布,类似星空,恰似银汉,气泡有的密集,有的稀疏,有的釉面没有气泡。器皿口部和和折沿部红釉浅淡,釉色艳美,玉质感强,放大镜下晶莹剔透可见糯米状。用放大镜观之,釉泡通透幽深,有些许釉泡如珠。釉内几乎满布亮珠,犹如水滴滴于釉里,而与釉里之色不相混淆,亦见间杂之浅绿斑,润且细,其色由釉里返出。

  底足露胎呈火石红,足内施白釉清亮,胎釉结合处亦见一线火石红。康熙朝瓷器器皿,基本所有红釉瓷器的圈足胎釉结合处都见火石红,或宽窄不匀之铜红,既铜锈色斑。

  因为关于此类吹红没有记载,或者因为错把康熙豇豆红器皿当成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吹红,所以,歪打正着,康??“吹红釉”瓷器没有仿品。

  

  

  重量居于若轻若重之间,行家一上手,便知有没有。

  康熙严格意义上吹红釉的发现,为吹红这一康熙朝首创釉色品种,正本清源,为中国宫廷瓷,又增加一己经有,但被后世误读的瓷器,当引起古瓷文物界的重视。

  

  

  约克先生和你聊

  长 按 二 维 码 识 别 关 注

  ID:zhukui1953

发布于 2024-01-06 23:01:06
收藏
分享
海报
1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