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融资租赁」新一线城市人口总量近2亿-西安郑州长沙增速居前三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洁实习研究员王梦阳

曩昔10年,我国人口进一步向15个新一线城市集聚。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现,新一线城市常住人口总量到达19725.4万人,已迫临2亿大关,较2010年的15783.3万人增加了24.98%。

10年间,15个新一线城市常住人口悉数完成了正增加,尽管全体增速略低于四大一线城市的26.22%,但仍是毫无疑问的“人口赢家”。

11个一线城市已进入“千万人口沙龙”,而且其间7个城市“晋级”于曩昔10年间,剩余4城常住人口总量也均超越900万,并都处在人口能级持续提高的阶段。

不仅如此,新一线城市人口质量持续提高。这首要反映在人口受教育水平上,以重庆为例,2010年每10万人中仅8478人具有大学学历,这一数字2020年升至15412人;佛山亦相似,从2010年的9469人升至2020年的16143人。

一线城市曩昔10年间人口质与量“双升”的动力是什么?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以为,人口活动以收益与本钱作为中心考量。近10年来,新一线城市的开展优势不断暴露,一起与一线城市比较,较低的日子本钱、寓居本钱和落户门槛,为人口流入营建了更低本钱。此外,许多新一线城市均为省会城市,具有较为丰厚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加之工业结构调整脚步相对较快,也从收益层面增强了人口流入的招引力。

但需求指出的是,当时新一线城市内部的工业开展和工作机会已呈现必定的分解痕迹,这也势必将导致人口活动呈现新的改变。未来10年,为防止人口招引力“掉队”,一些新一线城市需求更好捉住工业特别新兴工业开展要害。

10年7城晋级千万人口大市

新一线城市的人口招引力显着增强。

依据最新榜单,15座新一线城市包含重庆、成都、天津、西安、姑苏、郑州、武汉、杭州、东莞、青岛、长沙、佛山、宁波、南京和沈阳。

2010年,仅重庆、成都、天津和姑苏4市常住人口打破千万,但到2020年,西安、郑州、武汉、杭州、东莞、青岛、长沙7座城市均成功“晋级”,算计11市迈入“千万人口沙龙”。此外,剩余的佛山、宁波、南京和沈阳4市常住人口也均超越900万,成为千万人口大城也根本指日可下。

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以为,近10年,新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快速增加,工业特别是新兴工业开展、强省会战略、兼并代管、铺开落户、工业搬迁、高铁开展等均是重要原因。

从增速看,近10年西安以52.97%的常住人口增速排名新一线城市首位,这与西安代管西咸新区,并从2017年铺开落户方针密切相关。

2017年,西安代管西咸新区,原西咸新区中咸阳部分人口由西安代管。西安核算年鉴显现,2017年西安常住人口由2016年末的883.21万人,飙升至961.67万人,并在2018年一跃进入“千万人口沙龙”。

2017年,西安还大幅下降落户门槛,成为全国落户门槛较低的大城市之一,使得当年西安户籍人口从2016年的824.93万升到845.09万,2018年更进一步增至922.82万。

别的,西安具有西安交通大学等一批名校,电子信息等新兴工业在曩昔10年间开展迅猛,也推动了城市人口增加。多重利好要素叠加,终究促进西安在新一线城市中的人口总量排名从2010年的第九,升至2020年的第四。

杭州的人口增加也捉住了新兴工业开展的“风口”。近10年,杭州常住人口从870万快速增至1193.6万,增速高达37.19%,位居新一线城市第五位。分区域看,杭州人口增加在东部一线城市中表现最佳,超越了佛山、东莞等市。

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以为,这与杭州数字经济蓬勃开展密不行分。2020年核算公报显现,杭州数字经济中心工业增加值为4290亿元,增加13.3%,高于GDP增速9.4个百分点,占GDP的26.6%。其间,电子信息产品制作、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内容和机器人工业别离增加14.7%、12.9%、12.7%和12.3%。

「设备融资租赁」新一线城市人口总量近2亿-西安郑州长沙增速居前三

中西部大城市人口增速“逆袭”

尽管相同以工业聚人口,但全体上东中西部城市的着力点各有不同。

劳动密集型工业内迁,成为不少中西部城市人口增加的要害。以郑州为例,该市近10年人口增速达46.07%,位居新一线城市第二名。这与郑州承接了东部工业内迁不无关系,特别是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制作业落地开展,带来了微弱人口增加动能。

2010年8月,富士康科技集团富泰华精细电子有限公司开工出产,当年即以高达30万的用工规划搅动了河南及周边的用工商场。河南劳动力人口丰厚,这令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开展“如虎添翼”,并有力招引人口回归工作、构成可观人口增量。一起,富士康不仅为郑州带来了一波制作业工业链“内迁潮”,还带动了郑州航空港区的开展,依托“点-线-面”的经济开展格式强化了人口承载力。

长沙则是2020年正式晋级的第三个中部“千万级”人口城市。曩昔10年,长沙以42.64%的常住人口增速,排名新一线城市第三位。与郑州相似,长沙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内迁盈利的共享者,但也有着本身显着优势:房价较低。

依据安居客的数据,近1年来,长沙的二手房均价在10000-10500元之间,而作为比照,郑州的二手房价格到达13000-14000元。结合收入来看,2020年长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477.60元,按此核算,1个长沙居民1年的收入可购买5平方米二手房。这使得长沙成为新一线城市中购房压力相对较低的城市之一。

从西部城市看,2020年重庆人口打破3000万、成都打破2000万人,二者仍是新一线城市中人口总量最大城市。作为四川的强省会,成都在兼并简阳之后,近10年人口增幅达38.49%,排名新一线城市第四位;重庆则仅增加11.12%。

但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已摆脱了2000年-2010年常住人口“缩水”的局势,人口流出态势得到改变。这也与当地劳动密集型工业内迁开展休戚相关。传统上,重庆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地,但2019年重庆全市农民工总量为758.6万人,比上年下降1.0%,其间外出农民工541.9万人、下降2.2%,本地农民工216.7万人、增加2.2%。

也就是说,近10年新一线城市中人口增加最快的4个城市,均坐落中西部,别离为西安、郑州、长沙和成都。这意味着,曩昔10年间中西部大城市完成了一次人口“逆袭”,一举改变了此前东部不断“虹吸”中西部人口的局势。

作为比照,天津尽管人口总量仍排名新一线城市第三位,但在阅历经济转型的“阵痛”之后,近10年天津人口增速仅为7.17%,在新一线城市中垫底。10年间,天津人口走势构成了一条“抛物线”:2016年及之前,天津常住人口增速都较快,但2017年之后跟着经济增速的下滑,天津呈现了常住人口减少的局势。

人口竞赛将步入都市圈年代

除了数量,新一线城市人口质量的提高亦可圈可点。

以每10万人口具有大学学历人口看,南京可谓是新一线城市之中的“俊彦”,到达35229人,乃至超越上海成为长三角地区中大学学历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

排名第二的武汉,每10万人口中有33867人具有大学学历,与上海的33872人根本适当;西安则为30999人,排名新一线城市中第三位。

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以为,这是城市高等教育实力的表现,南京、武汉、西安高校会集,例如江苏高校数量全国最多,而省会南京具有超越50所高校。

与之比照,一些新一线城市每10万人具有大学学历人口相对较少,但增速却非常快,例如东莞、佛山、重庆和宁波。其间,东莞、宁波每10万人具有大学学历人口从2010年的7103人、10333人,上升到2020年的13241人、17838人。

这些城市都是制作业重镇,人口学历快速提高与制作业转型晋级提速相关。以东莞为例,近年先进制作业开展迅猛,构成了以松山湖高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集群,工业结构优化牵引了人才结构改变,工业优势和人口“含金量”协同提高。

另一个不行忽视的现象是,近10年一切新一线城市都“老”了。从老龄化程度调查,由于长时间的青年人口流出,重庆65岁以上晚年人口占比达17.08%,排名15个新一线城市首位。重庆的总抚育比也到达49.23,远超其它新一线城市。可是,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以为,考虑到重庆的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的收入会有部分回流于当地用于养老育幼,因而重庆的抚育比压力并没有数据显现的如此巨大。

而坐落北方的两大城市,沈阳和天津,老龄化程度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二、第三名,65岁以上人口占比别离到达15.47%和14.75%。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以为,沈阳和天津老龄化程度之所以较高,与它们所在都市圈的开展特性休戚相关。

其间,沈阳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较2010年的15.30%并无太显着上升。这是由于,沈阳是曩昔10年中东北三省常住人口呈现正增加的三个城市之一。21世纪经济研究院核算发现,曩昔10年,东北地区大都城市常住人口减少,有的乃至缩水近半。由此,沈阳一方面遭到东北全体人口流出的“连累”,但另一方面又作为大城市招引了不想脱离东北的人口流入,防止老龄化程度大幅提高。

天津的老龄化程度却从2010年的8.52%升至2020年14.75%。这与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人口招引力强有关,也有天津经济开展放缓、工作机会招引力弱的原因。

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以为,未来人口竞赛将步入都市圈年代。从这个视点看,新一线城市中,珠三角人口结构年青,但人口质量尚待进一步提高;长三角人口结构老龄化侧重,但高学历人口占比高;京津冀中,天津需杰出本身优势,工业也需加速“更新换代”;东北则仅剩沈阳等为数不多的人口优势城市,全体上需改变人口颓势。

从根本上看,工业仍是决胜人口竞赛的要害。仍以沈阳为例,有必要经过加速开展新兴工业,发明更多工作机会,才干持续有力吸纳人口,促进本身和区域开展。沈阳的实践亦是如此,本年1-4月,沈阳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到达6646个,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0.1%。其间,主导工业类项目478个,占比达72%。此外,还涵盖了许多工业项目、高端配备制作业项目、数字经济工业项目、战略性新兴工业项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发布于 2023-03-22 12:03:52
收藏
分享
海报
50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