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股票被深度鎖定,會發生什麼?
平均保持時間
股票將上漲多少賣出去
股票會跌出多少
牛和熊轉身,股票在海裡漲跌。
對普通股東來說,他們最終收入水平的決定因素與其說是對大方向的把握和決定,不如說是每次的買賣,即具體的投資操作。一般來說,操作決定瞭股東股票交易生涯的成敗。從一個小的角度來看,操作決定瞭每筆交易的利潤和損失。
投資者經常哀嘆在中國投資股票不容易。與國外成熟市場相比,新興市場更多的行政幹預、不完善的機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對稱等常見缺陷都不時考驗著國內投資者的操作水平。一些投資者笑著說,在中國股市成功的投資者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市場成功。
本報調查的第三部分關註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展示他們在股票市場交易中的行為特征。
古武死扛
近80%的股東不願意在深盤後“割肉”。
不可否認,中國散戶投資者處於信息食物鏈的最底層,信息和專業技能的雙重弱點常常讓他們陷入“當場買入”的尷尬境地。然而,秉承“隻要不切肉,就不會輸”的傳統信念,中國散戶投資者也被打上瞭“從不切肉”的歷史烙印。
2011年,a股市場再次讓我們深切感受到“熊市”的力量。在股市,“被套”不再是一個新詞,而“多少”是餐後調侃的主要話題。面對他們的股票深陷其中的事實,股東們必須做出的第一個決定是“減持”還是“不減持”。
在我們的調查中,隻有23%的投資者選擇“全部賣掉,痛宰他們”,不到四分之一。37%的投資者選擇“不斷補充頭寸,降低成本”;然而,選擇“長期持有直到被釋放”的投資者比例最高,達到40%。
由此不難看出,當散戶投資者目前面臨被套牢的問題時,他們的主流心態仍然是“持倉到死”。
去年工作後進入股市的黃嘯是新一代股東的代表。他去年購買的幾隻股票現已被深度對沖。當記者在銷售部見到他時,他的情緒有些低落。“我覺得時間有點不夠用,但現在賣掉它後我真的在賠錢,也許還有機會回到原來的樣子。”
對於大量股東來說,或許“不切肉”純粹是無奈之舉,但這也是他們抵禦市場波動風險的最後法寶。因為他們相信,隻要牛市到來,個股升到天堂,他們手中的股票遲早會結束。
經過多年在股市的摸索,廣東證券投資者老方對此頗有感觸。他告訴記者,2002年進入市場後,他帶著“堅決不割肉”的想法挺過瞭緩慢的熊市,最終在2007年和2008年在丹尼爾市獲利。老方自信地說:“從我的經驗來看,隻要你堅持足夠長的時間,你就能跌倒後爬起來。”
新的和舊的不同。
老股東更能主動“割肉”來認可和補償
從調查中,記者還發現瞭一個有趣的現象:與年輕的投資者相比,年齡較大的投資者有更高的"切肉"比例。
調查數據顯示,在上述調查中,年齡在1年和1-3年以下的投資者選擇“痛宰肉”的比例分別為16%和18%,而年齡在5-10歲和10-15歲的相應比例接近30%。
然而,不同資產規模的投資者在選擇上也表現出結構性差異。總體而言,資產低於50萬元的投資更有可能“套現”,而資產超過50萬元的投資者“套現”的比例更高。
“有經驗的投資者擁有更長的股票齡,他們更清楚如何在熊市中規避風險,同時他們有更多的空間選擇股票品種。”申銀萬國證券上海新昌路營業部負責人表示。
沈陽的股東張女士有自己的一套經營策略。“對於那些受到政策支持、基本面良好且非常有信心的股票,如果它們被長期持有,它們不會減持。如果他們下降,他們將是T 0,從而降低成本。然而,這種方法在去年下半年並不十分有效。對於那些隻獲得短期收益以賺取差價的股票,在跌破買入價且技術數據變壞後,我將出售它們。”
持有3-5股
舉辦時間大多不到半年。
關於投資有一句老話:“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這句話充分強調瞭分散風險的重要性。從調查結果來看,絕大多數股東也很清楚這一點:隻有極少數“一次性”投資者往往隻持有一隻股票,占8%;定期持有2-3隻股票和3-5隻股票的投資者分別占63%和20%,合計占80%以上。定期持有5-10隻股票和10隻以上股票的投資者比例分別為7%和2%。
“這裡的老股民通常不買一隻股票,風險太大,一次大約買2-3隻,當有更多股票時,很容易分散精力。”寧波的股東錢說。
盡管許多投資者提倡價值投資理論,但在實踐中,大多數投資者仍傾向於短期和中期交易。調查顯示,大多數投資者的平均持股時間不會超過半年。
具體而言,平均持有時間不足一周的投資者比例為9%,平均持有時間為一周至一個月的投資者比例為37%,平均持有時間為一至六個月的投資者比例為28%,三類投資者合計占被調查者的四分之三。
此外,平均持有時間超過一年的投資者不到受訪者的5%。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想長期持有它。關鍵是,中國股市基本上是一個政策市場。政策經常變化。市場隻能隨之改變。我們還必須隨之改變我們的決定。”來自湖北武漢的胡(音譯)如是說。
業內人士也指出,a股一直是短命和長壽的。雖然招商銀行、萬科A、格力電氣等長期牛股也在這一時期誕生,但與此同時,中石油等大熊股在幾年內不讓股東翻身的情況並不少見。對於有經驗的投資者來說,最好是評估形勢。
10%是一個重要的止損點
男人更“貪婪”,女人更“抗跌”
吳先生是深圳灣上海協和路營業部的老客戶。他的拘留時間通常不超過一周。“我通常帶著一點利潤逃跑,這也是我多年的股票交易經驗。盡管這種方法在牛市中可能比其他方法賺得少,但它可以在熊市中規避風險。”
吳先生的短期微利思想在股東中有一定的市場。根據調查,將交易止損點設定為5%的投資者比例為14%,將止損點設定為10%的投資者比例為40%,超過一半。然而,將止損點定在20%的投資者也不少,占22%。將止損點設定在30%、50%和兩倍以上的投資者比例分別為12%、10%和2%。
10%不僅是最集中的止損點,也是散戶投資者最重要的止損點。調查顯示,24%的投資者在下跌5%時選擇賣出,43%的投資者在下跌10%時選擇賣出,分別有15%、7%、8%和2%的投資者在下跌20%、30%、50%、70%及以上時選擇賣出。
有趣的是,在不同類型的投資者中,男性投資者對一次性投資回報的預期更高,但同時他們比女性投資者更難承受這種下跌。
根據調查,在女性投資者中,分別將止損點設定在5%和10%的分別為15.4%和45%,明顯高於男性的13.3%和36%。然而,停滯點是女性的比例分別上升瞭20%和30%,19.2%和6.8%,明顯低於男性的24.4%和15.3%。
另一方面,在止損頭寸的選擇上,選擇減持5%、10%和20%的男性投資者的比例高於女性投資者。如果你選擇切30%、50%、70%或更多的肉,情況正好相反。
他們中有一半持有中小企業板的股份。
不到30%的股份
近兩年來,隨著創業板、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創新平臺的推出,中國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瞭拓展,豐富瞭投資者的投資渠道。但是今天,這些新事物是否從根本上改變瞭廣大投資者的投資偏好?
調查結果顯示,41%的投資者表示他們“購買”瞭創業板股票,但他們現在頭寸不足。27%的投資者表示,他們“購買”瞭創業板股票,目前“仍持有”這些股票。32%的投資者表示他們“沒有購買”換句話說,目前不到30%的投資者持有創業板股票,而超過30%的投資者從未參與過創業板。
"所有的高增長和高回報都是騙人的."北京一位姓張的股東在談到創業板時有點激動。“我一上市,我的業績就發生瞭變化,我仍然不得不保持如此高的市盈率。在過去的一年裡,我一直在種植它。”
記者發現,絕大多數投資者購買創業板股票的預期是“高風險、高回報”。然而,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創業板市場“隻看到高風險而沒有高回報”,這讓許多投資者感到心寒。
“創業板指數現在是市場上唯一低於初始水平的指數。更重要的是,創業板市場存在嚴重的供需失衡。”深灣上海歇土路營業部的毛先生有自己的看法:“據我統計,目前創業板的市值約為1萬億股,但解禁前仍有數萬億股等待套現。股價如何上漲?”
【世間百態就是一面鏡子,用心多看一人,就等於多擦一次鏡面。瞭應須自瞭,心不是他心。先做個明白人。】然而,盡管大多數投資者選擇回避創業板股票,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拒絕中小股。調查顯示,購買中小板的投資者比例接近90%,仍持有中小板股票的投資者比例達到51%。
貴州遵義股東譚女士的經營風格以中小市值股為主。“業績差異是否良好並不重要(但凈利潤必須大於零),隻有可行的股票才能被考慮。”
許多營業部投資者坦言,雖然銀行保險等藍籌股估值低、表現好,但股價波動太小,對他們沒有吸引力。
調查還顯示,“高增長”是投資者選擇中小板股票的最重要原因,選擇率達到61%。
超過80%的股東沒有參與
對股指期貨的認知度低
然而,另一種創新的股指期貨似乎也不受普通股東的歡迎。調查顯示,8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從未購買過股指期貨,1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購買瞭股指期貨,但賣出瞭”,隻有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購買瞭股指期貨,但仍持有它們”。
調查還顯示,股指期貨在股東中的認知度較低。隻有24%的受訪者說他們“知道”股指期貨,57%的人說他們“知道一點”,19%的人說他們“不知道”。
事實上,由於缺乏瞭解,大多數股東也批評股指期貨的作用。“機構投資者隻能對沖,不能投機。然而,a股隻能多頭不能空頭,這決定瞭機構隻能做空股指期貨進行套期保值。自股指期貨推出以來,a股從未飆升。市場的興衰取決於股指期貨的“面子”。合肥股東劉表示。
買傢減半
隻有超過40%的股東持有資金
去年下半年,除瞭創業板,另一個大幅下跌的板塊是st
調查結果顯示,71%的投資者購買瞭ST股,其中52%目前是空頭頭寸,隻有19%的投資者仍持有ST股。
至於選擇ST股的原因,對自己的“投機機會”持樂觀態度的投資者比例為51%,遠遠高於“仍然對公司持樂觀態度”和“盈利效應”兩種選擇。
然而,科技股總是得到褒貶不一的評價。更普遍的觀點是,作為一個虧損企業,它根本沒有投資價值。即使考慮到重組的投機機會,散戶在這方面也沒有優勢。
然而,也有少數投資者認為,a股歷史上虧損企業退市的案例很少。重組是這些企業的最終出路。購買科技股不是那麼簡單
根據調查結果,超過80%的投資者購買瞭該基金,持有該基金的投資者比例為43%,而投資者購買該基金的主要目的是為瞭“投資組合”的需要。
然而,值得註意的是,在參與調查的投資者中,隻有37%的人對該基金有“充分的瞭解”,而57%的人對該基金“略知一二”,6%的人對該基金“不瞭解”,這表明股票投資者仍需提高對該基金的瞭解。